讲解专家:北医三院眼科吴玲玲
案例
回顾
今天是世界青光眼日,与大家分享最近我在门诊中遇到的一位患者的经历......
刘先生是北京某高校的教授,德高望重,一辈子著书立说,虽然已经古稀之年,但身体硬朗,每天的案头工作是生活的重要内容。
可是随着年龄增加,他感觉双眼视物越来越模糊,看书写字力不从心,到医院眼科被检查出患有老年性白内障,不久即接受了双眼白内障摘除手术,并在眼内放置了人工晶状体,术后自我感觉效果不错,视力有些提高,视物明亮了些。
但是他不像其他老人白内障手术后视力恢复得那么理想,看东西还是有些模糊。医院复查,主刀医生检查了眼底,怀疑刘先生患有青光眼,建议进一步检查确诊治疗。
可是刘先生一想,毕竟手术后视力已经明显改善,能够再次伏案工作,视物虽然仍然有些模糊,但觉得应该慢慢会恢复,就没有把医生的建议当回事儿,再者,为了在有生之年完成几部大的著作,需要抓紧写作,无暇顾及其它。
不料半年多过去了,视力不但没有进一步恢复,反而越来越差了,甚至需要用放大镜来做文字工作了。不得已医院就诊,希望尽快得到诊治来恢复视力,去完成尚未完成的著作。
不料眼科检查结果使人大吃一惊,刘先生的双眼视力已经从白内障术后的0.4下降至0.03了,并且发现刘先生因为患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没有被及时诊治,视神经已经大部分萎缩,视野已缩小至管状范围,并且医生遗憾的告知:由于发现太晚,已经失去最佳治疗时间,视力已经不可恢复。此刻刘先生对未听当时主治医生的建议后悔莫及。经过全力抢救治疗,刘先生最终保住了残存的视功能。
青光眼
早期不易被发现
大部分患者的青光眼属于慢性致盲性眼病,主要与眼压有关,缓慢引起视神经萎缩,造成视野缩小而最后失明。
但是在早期,小范围视野的缺失一般人自我感觉不到,只有通过眼科检查才能被发现,一旦被患者自我感觉到视物不清,往往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晚期,后果已经非常严重。
白内障+青光眼
容易顾此失彼
原发性青光眼大多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老年性白内障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眼病,白内障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恢复视力。但是若白内障合并有青光眼,青光眼却不容易被发现,因为白内障的存在会阻碍眼底视神经的观察,掩盖眼底青光眼的表现。
早中期的青光眼一般不影响中心的视力,只影响中心以外的视野,所以当白内障摘除后,屈光介质会变得透明,中心视力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有时即使没有视力恢复至正常,但患者也容易满足,毕竟视力比手术前的提高多了,殊不知眼内还存在更大的隐患,那就是青光眼。
如果这时及时进行眼底的检查,就能及时发现青光眼,进行及时治疗后就能预防失明;反之,如果像之前的刘先生那样不重视青光眼的进一步诊治,那么青光眼这个隐患会继续充当视觉的隐性窃贼,逐渐使残存的视神经功能丧失殆尽,导致不可逆转的失明。
因此对于老年人,白内障手术后视力恢复不满意、或者视力虽然恢复正常,但仍然觉得视物模糊,这种情况就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及时治疗,警惕青光眼这个视觉的隐性杀手,避免发生类似与刘先生那样的悲剧。
北医三院青光眼俱乐部
活动通知
3月18日(周六)上午9:00-11:00
北医三院五官科楼一层科学报告厅
讲座内容:
青光眼周的历史及现状、青光眼的诊治、老年人自我心理调适、抗青光眼手术术后注意事项、青光眼患者如何配合仪器检查?如何点眼药?等。
相关链接:警惕!偷走视力的青光眼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