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我国老年人致盲的第一位眼病,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还会引发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危及老年人心理健康。然而,现实中人们对白内障治疗存在很多误区,许多白内障患者治疗不及时,导致严重的并发症。针对白内障是否可以吃药治疗吗、什么时候适合手术、人工晶体如何选择等问题,下面由医院专家高婧,带领大家深入了解白内障。
误区一:
白内障是老年人专属
高婧介绍,人类的眼睛就像是一台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就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就相当于底片。随着年龄渐增,这个透明的晶状体慢慢变硬,然后慢慢变混浊,或是从透明无色变为其他颜色,视网膜就无法得到清晰的图像,这就称为白内障。得了白内障,会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视物遮挡、炫光、色觉改变等不适症状。当晶状体的混浊程度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上述症状也会变得愈发明显。“大多数人都认为白内障是老年人的专属,其实不然。”高婧表示,现在年轻人每天都在大量用眼,导致很早就患上白内障、老花眼。再者,近视率呈上升趋势,高度近视者也越来越多,眼内营养代谢不正常,使晶状体的囊膜通透性改变,晶状体营养障碍和代谢失常而逐渐发生混浊,产生并发性白内障。
误区二:
用药可以治疗白内障
“年纪一大,眼神也差了,眼前就像放了片毛玻璃,看东西模糊,还有重影,一不留神,台阶还可能踩空……”近日,在医院门诊,近80岁的胡先生述说自己的“烦恼”。经检查,高婧告诉胡先生,他患上了白内障需要手术治疗。但胡先生心里却犯起了嘀咕:“我年纪这么大了,怎么能做手术呢?滴眼药水可以治好吗?”在高婧的耐心解释和精湛医术下,胡先生最终顺利接受了白内障手术,视力有了质的提升。像胡先生一样,不少老年人被确诊白内障后很害怕,担心视力越来越差,又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做手术有风险,于是希望通过滴眼药水或吃药来消除白内障。目前国际上尚无有效的物理方法和药物治疗白内障,只有手术才是公认的安全、快捷、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的白内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已经基本突破了年龄限制,上至百岁老人,下到仅几个月的孩子,只要符合手术适应症并排除手术禁忌症,就可以进行手术。手术只需在角膜缘开一个约3毫米的小切口,8至10分钟就可完成,患者无痛苦,因此出现白内障症医院检查及治疗。”高婧说。
误区三:
等晶体“熟”透了再做白内障手术
在临床治疗中,高婧发现很多老年人存在白内障要等晶体“熟了”才能手术的误区,往往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她表示,如果等到它“长熟”,晶体就很难被乳化,不容易吸出来,不但会增加手术操作难度,而且可能会因为晶体过熟引起一些并发症,如晶体蛋白过敏性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者可失明。白内障引起的失明为可逆性盲,只要及时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都可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也有利于一些眼底病的后续治疗,当白内障引起的视力下降影响到工作生活时就可以手术了。手术过程就像使用注射器,先把混浊的白内障吸出来,然后把透明的折叠人工晶体装进去,手术就完成了。
人工晶体如何选择?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白内障手术已经进入到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代,患者不仅希望通过手术达到复明的效果,还希望能够看得更清晰、更舒服。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主流手术是微创超声乳化手术,术前根据患者的眼部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手术设计,术中通过植入不同的功能性人工晶体,在治疗白内障的同时还可以解决近视、远视和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目前人工晶体的种类比较多,有单焦点、多焦点等。人工晶体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并不是最贵的就是最好的。单焦点人工晶体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人工晶体,价格比较便宜,但没有调焦的功能,术后只能通过配戴眼镜来弥补视觉上的不足。”高婧介绍,人们日常视物需要全程视力,例如看手机、写字、超市购物、旅游等,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眼部情况、术后的生活环境、工作需求等进行个体化的手术设计。与单焦点人工晶体不同,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提供由远到近的全程视力,可一站式解决患者的白内障、老花眼、近视、远视等问题,术后脱镜率高,成为老花眼矫正和高端白内障手术的理想选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