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
做记者五年,我深信,已足以掌控自己临近采访前的心里情绪,但与以往不同,此次让我作为“第一书记”前往就职,一路上却始终难以平复内心的波动。
“第一书记”陈贺(左一)深入田间,与农户交流秋收情况。
作为选派到明水县树人乡对面城村的“第一书记”,我深知,不但要尽快融入农村、扎根农村,更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实事,任务艰巨,不得疏忽。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基层干部要时刻惦念着百姓的疾苦,多到村巷想问题,多与贫困群众交朋友。到任没多久,走访农户、统计调研便是我的第一个课题。“儿子小脑萎缩瘫痪在床,一个月至少要花多元的医药费,为给孩子治病,今年50多岁的邢大爷债台高筑”;“72岁的赵大爷是个老党员,已有近50年的党龄,原本日子温饱,但他患有脑供血不足,每年所需的医疗费用,却让这个家庭入不敷出。”
用农户的话说,“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即使国家已在不断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范围,但为山九仞,非一日之功。在农村基层,类似“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不胜枚举,农户往往都是小病抗、大病拖,日久年深,救治难愈,不堪重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换言之,与其粗放式地帮助农户增产增收,不如准确定位他们致贫致困的原因,有的放矢,为基层民众实施医疗帮扶,减轻生活负担。
走访中,我结识了赵大娘,她今年72岁,在一次意外的晕厥后,双眼视力急剧下降,只能看到事物轮廓,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几年来一拖再拖。她跟我说,听说村头今年修路了,真想亲眼去看看变成什么样了。看着她那呆滞而又充满期盼的眼神,我有些哽咽,并下定决心尽可能帮助她完成这个梦想。经统计,村里还有十余位患有眼疾的老人。
带着老人们的期待,我回到哈尔滨,开始查找经常见诸报端的公益组织团体,并审慎查阅团体背景,确保其合法性和可靠性,最终中国狮子联会哈尔滨阳光服务队进入了我的视线,经协商,他们可以出资为老人治疗眼疾。随后,我们多次“碰头”,研究治疗方案的细节,考虑到患病老人的年龄都已在60岁以上,单程5个小时的车程太过疲劳,我们决定,先协调眼科专家到村里义诊,分析病情,再安排老人到哈尔滨做进一步的治疗。然而由于乡卫生院医疗设备条件有限,我们又不得不携带小型诊疗器材前往。
年12月11日,眼科专家在树人乡卫生院进行了义诊。
年12月15日,五名患有白内障的老人在哈尔滨免费接受了手术。
年12月17日,医院进行术后揭纱仪式。摘去纱布,老人们视力恢复明显,重见光明,看着他们与亲人幸福相拥,我的双手也一再握的更紧。老人一再感言,“小伙子,这回终于看清你了,忘不掉了!”。75岁的马大爷格外激动,还代表大家读了感谢信。可遗憾的是,赵大娘在确诊为白内障后,由于身体原因没能抵达哈尔滨进行治疗。
几位老人的康复和致谢,给予了我心底从没未过的慰藉,同时,基层普遍存在的“一人得大病,全家陷困境”的现象,也给了我更多的启示,为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民众的生活难题各不相同,只有不断地走访摸底,问“需”于民,才能制定出精准的扶贫方案,让民之所需与惠民政策相得益彰,让困难群众破除壁垒,更多地享受到深化改革的红利。
“第一书记”驻村民情日记作者:陈贺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日报社,年9月到绥化市明水县树人乡对面城村任“第一书记”。)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新闻线索征集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