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后天性白内障治疗专科医院 >> 后天性白内障诊断 >> 中老年白内障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中老年白内障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白内障是一种以晶状体透明度下降为特征的眼部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首位致盲性眼病,我国现有白内障患者余万例,且每年新增患者80万例。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呈现加重的趋势,由白内障导致的社会负担均日益加重,白内障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必须面对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和相关危险因素具有预防和控制的积极意义。近年,许多学者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营养障碍、光损伤、内分泌紊乱和氧化应激都可能参与白内障的发病及进展,老年化、吸烟史、体质指数增高、高血糖及高血压等也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关。然而,上述这些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开展的探索,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和得出的结论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或不确定性。

目前临床实践和研究显示,白内障病变的相关因素可能来自多方面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进一步探究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和相关因素,应该采用较大的临床样本,同时对研究人群进行筛选和分层,目前这类研究较少。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外周血多项生化指标的多因素综合分析,探讨白内障患者发生显著改变的指标,及与白内障发病和病情相关的因素。

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

收集年6月至年7月于复旦大医院就诊并确诊为白内障的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白内障诊断标准[10];()检测的血液生化指标包含本次研究纳入的指标;(3)年龄≥40岁;(4)纳入病例为本院住院患者;(5)排除白内障外的其他眼科疾病,排除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肝肾功能异常疾病及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共纳入白内障患者例,平均年龄为(64.47±11.9)岁,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对照组人群例,平均年龄为(64.04±9.03)岁,其中男性例,女性例。两组间年龄(t=1.,P=0.)和性别(t=.63,P=0.)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年龄(40~59岁,60~79岁,80岁及以上)将白内障患者分为3个亚组,其中40~59岁年龄组平均年龄为:对照组(54.7±.80)岁,白内障组(51.53±5.6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P0.);60~79岁年龄组平均年龄为:对照组(67.70±5.0)岁,白内障组(68.11±5.4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0.);80岁及以上年龄组平均年龄为:对照组8.74±.35岁,白内障组8.87±.87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P=0.)。

通过严格筛选本院非白内障就诊者,选择斜视、弱视、耳膜穿孔、眼球震颤、鼻息肉、声带息肉、耳聋、鼻中隔弯曲、泪道阻塞、眼外伤、翼状胬肉、声带白斑、耳前瘘管、鼻腔良性增生等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纳入标准:(1)纳入病例为本院的住院患者;()检测的血液生化指标包含本次研究纳入的指标;(3)年龄≥40岁;(4)排除原发疾病外的糖尿病、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疾病、恶性肿瘤、眼科疾病及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

资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设计。通过检索复旦大医院检验科数据库,收集白内障患者及对照组的姓名、性别、年龄、ALB、GLB、TP、GLU、BUN、URCA、Cr、LDH、ALP、Ca、Na、K、Cl、P等资料。开展了以下14项外周血检验,即外周血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蛋白(TP)、血糖(GLU)、尿素氮(BUN)、尿酸(URCA)、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钙离子(Ca)、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和磷离子(P)。

3统计学分析

数据复核后录入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连续变量采用±s表示,两组间分类变量比较采用四格表χ检验,两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有显著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中老年白内障患者外周血ALP、K、P、LDH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B、BUN、Cr、GLB、GLU、TP、URCA、Ca、Cl、Na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两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的单因素分析(±s)

相关因素对照组(n=)白内障组(n=)t值P值年龄(岁)64.04±9..47±11.91.0.ALB(g/L)43.71±3..4±3...ALP(U/L)81.43±5..5±7...BUN(mmol/L)5.48±1..91±1...Cr(μmol/L)68.70±19.47.59±7.05..GLB(g/L)8.50±4..7±4...GLU(mmol/L)5.7±1..11±...TP(g/L)7.±5..13±5...URCA(mmol/L)0.30±0..31±0...Ca(mmol/L).6±0.13.7±0...Cl(mmol/L)10.60±..34±...K(mmol/L)4.14±0..1±0..90.Na(mmol/L).91±..10±...P(mmol/L)1.1±0..1±0..0.31LDH(U/L).37±6.16.43±34.40..多因素分析

通过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分析,由于GLB、ALB水平与TP水平存在相关性,因此,将TP排除,以ALB、GLB、GLU、BUN、URCA、Cr、Ca、Na、Cl作为自变量,有无白内障(有=1,无=0)作为应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发现,ALB、BUN、Cr、GLB、GLU、Cl、Na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即发现ALB、BUN、Cr、GLB、GLU、Cl、Na水平升高者患白内障的可能性分别是未有以上因素者的1.、1.、1.、1.、1.、1.、1.倍(表)。

表白内障患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相关因素β值SEWaldP值OR值95%CIALB(g/L)0.....1.~1.BUN(mmol/L)0..08..0.1.~1.15Cr(μmol/L)0.0.0..0.1.~1.GLB(g/L)0..9...1.~1.GLU(mmol/L)0..04..0.1.~1.11Cl(mmol/L)0....0.1.03~1.Na(mmol/L)0...50.0.1.~1.13各年龄段两组间的比较

按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分别将白内障组与对照组人群分为40~59岁、60~79岁、80岁及以上3个亚组。其中40~59岁年龄组:对照组人(男性70人,女性人),白内障组人(男性人,女性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9,P=0.);60~79岁年龄组:对照组人(男性人,女性人),白内障组00人(男性1人,女性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80岁及以上年龄组:对照组38人(男性人,女性10人),白内障组人(男性10人,女性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P=0.)。

以年龄组为单位,分别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有意义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0~59岁年龄组,白内障组外周血ALB、GLU、Na、C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79岁年龄组,白内障组外周血ALB、BUN、Cr、GLU、Na、C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80岁+年龄组,白内障组外周血BUN、Cr、GLU、Na、C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不同年龄间两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的分析(±s)

相关因素对照组白内障组t值P值ALB(g/L)40~59岁44.09±3..38±3..7.60~79岁43.6±3..1±3.64..80岁及以上4.47±4..70±3...5BUN(mmol/L)40~59岁5.43±1..49±1...39~79岁5.48±1..97±1...80岁及以上5.69±..84±.76..Cr(μmol/L)40~59岁68.73±18.68.91±36..0.88~79岁69.83±19.17.38±19...80岁及以上73.57±6..17±6.84..GLB(g/L)40~59岁7.98±4..09±4..0.60~79岁8.66±4..91±4...0岁及以上9.84±5..57±4..6.GLU(mmol/L)40~59岁5.61±1..95±...60~79岁5.78±1..0±...80岁及以上5.74±1..09±1.59..Cl(mmol/L)40~59岁10.69±.43.35±..4.60~79岁10.57±..36±..10.80岁及以上10.33±3.03.±3.73..Na(mmol/L)40~59岁.96±..0±..6.60~79岁.96±..±...80岁及以上.9±.40.68±3...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白内障患者与对照人群的回顾性研究,发现部分生化指标在白内障患者发生显著变化。研究共发现白内障病例中发生显著变化的10个指标,分别为ALB、ALP、BUN、Cr、GLB、GLU、TP、Cl、Na和P。目前多数研究显示,白内障患者可能存在多种检验指标异常,包括晶状体蛋白紊乱、高血糖和电解质紊乱等,提示这些因素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

已有研究显示,血糖水平升高是目前白内障发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显示,中老年白内障患者外周血血糖水平相比对照组显著升高;此外,在3个年龄段分组中,白内障组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目前认为,高血糖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主要是渗透压学说,即高浓度血糖状态使晶状体的葡萄糖浓度上升,导致醛糖还原酶的活性相应增加,葡萄糖被转化为山梨醇,而山梨醇的积累可使晶状体内的渗透压增加,继而通过高渗作用引起水分进入晶状体,引起纤维肿胀和变性而产生混浊。vanHeyningen最早通过动物实验报道了晶状体内存在多元醇途径。此外,蛋白质糖基化学说及氧化应激学说也被认为是高血糖引起白内障的发病机制。黄雪芹等对白内障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血糖浓度升高与白内障的形成为正相关;同时,娄尚等报道血糖升高为50岁以上人群老年性白内障发生的危险因素,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本研究推测血糖水平升高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存在显著相关性。尽管血糖水平升高导致白内障的机制可能因人而异且较为复杂,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合理控降血糖水平应可有效延缓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

人体晶状体中含有多种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如Zn、Fe、Ca、Na、Cl、P和K等,虽然含量少,但却在维持晶状体生理功能方面不可或缺。一旦晶状体内这些物质含量异常(增加、不足或缺乏),将导致晶状体浑浊和视觉功能紊乱。Mirsamadi和Nourmohammadi[4]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血中Na和K离子浓度异常是白内障实验诊断指标的一个特征性的变化,此外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中均发现晶状体中的钠和钾离子浓度异常,因此,我们认为电解质调控的这种非随机性异常变化的特点在白内障病变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推测可能有两方面的因素参与了疾病。一方面,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和Na+–K+–ATP酶的活性降低可能是疾病的机制,有研究通过免疫印迹技术对Na+–K+–ATP酶进行检测,发现Na+–K+–ATP酶逐渐减少伴随白内障病情相应加重。另一方面,晶状体内Na+与K+的比例改变可能影响晶状体蛋白合成,从而导致晶状体的混浊。Shinohara将鸡的晶状体放在高Na+、低K+培养基中孵育3h即形成皮质性白内障,因此推测离子浓度的变化可能影响了细胞生长和分化并导致病理改变。单因素分析显示白内障组的钙离子血浓度显著高于对照,国外病例对照研究也表明白内障患者外周血Ca离子水平显著升高。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增加总钙和结合钙水平可以引起兔子晶状体产生白内障。人类白内障或动物性白内障内均可发现钙含量增加,因此,推测高钙与白内障发生也是密切相关的。

本研究发现,按不同年龄分组的白内障患者中,40~59岁和60~79岁两组外周血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田小芸等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白内障大鼠外周血中TP和ALB水平相比对照组升高,存在明显差异。Mirsamadi和Nourmohammadi研究发现白内障患者相比对照组外周血GLB和ALB水平升高。由于血清蛋白具有维持血液正常胶体渗透压、运输多种代谢物、调节被运输物质的生理作用、解除其毒性、免疫作用以及营养作用等多种功能,因此白内障发病与蛋白在晶状体的异常聚集和沉淀可能存在相关性,因此,外周血ALB和TP蛋白水平的变化可能也是白内障发病的一个相关因素。

有意思的是,研究中我们还发现白内障患者外周血BUN和C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某些国外学者的发现相似。不同年龄段白内障患者与对照组的比较显示,白内障60~79岁和80岁及以上两组血BUN和Cr水平均显著升高。有研究发现肾功能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的患者处于氧化应激状态,而氧化应激可导致晶状体蛋白的氨甲酰化,从而在白内障的发生中发挥作用。因此,外周血BUN和Cr水平可能与白内障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应被列为与白内障病变相关的因素。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中老年白内障患者外周血中ALB、BUN、Cr、GLB、GLU、Cl和Na浓度显著升高,这些变化可能不同程度参与白内障病情。本研究是初步探索实验,未来将持续







































北京看的好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土方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xd.com/ways/18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