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角膜上皮损伤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角膜上皮屏障功能与完整性被破坏,引起角膜上皮细胞层部分或全层缺失的病理状态,重者可严重影响视功能。来自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爱尔角膜病研究所的孙旭光教授为我们精要解读了《我国角膜上皮损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旨在帮助广大眼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诊治该类疾病。
溯本求源孙教授指出,角膜上皮损伤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可以是局部因素或全身因素所致,如外伤、感染性损伤、泪膜功能异常、角膜神经功能异常、眼表炎性反应、眼睑或睑缘病变、角膜变性与内皮损伤、药物及其他配戴角膜接触镜者及全身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对于角膜上皮损伤的诊治,从病因和机理上溯本求源最为重要。应当考虑损伤是否为角膜上皮细胞增生、移行、连接、粘附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角膜黏蛋白的缺失、角膜神经丛的问题。孙教授详细介绍了多种可能的原因及其原理。
1.角膜上皮增生与移行障碍
多数原因是由于全身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局部药物原因(如激素)、角膜神经的损伤、泪液或眼睑问题导致了角膜上皮细胞的增生与移行功能障碍。
2.角膜上皮细胞间连接功能障碍(屏障功能异常)
孙教授例举了一项来自荷兰的研究,该研究发现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角膜代谢功能下降,上皮通透性增加,需要约1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3.角膜上皮基底细胞粘附功能异常,
基底层的柱状细胞通过半桥粒和细胞间连接蛋白发挥“锚钉”作用。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显示,白内障术后约有5.2%(例)的患者发生自发性上皮糜烂,其中63.4%发生上皮缺损,考虑与基底细胞粘附障碍有关。
4.黏蛋白的缺失
眼表黏蛋白缺乏也是角膜上皮损伤的原因之一,国外有学者称之为眼表黏蛋白功能障碍。有研究发现,常规白内障手术后3个月,杯状细胞尚未恢复到术前状态,并且手术时间越长,杯状细胞丢失越多,而杯状细胞所分泌的黏蛋白对于角膜上皮屏障功能的维持起到重要的作用。
白内障术后角膜上皮细胞功能障碍
5.角膜神经丛的损伤
角膜有三个神经丛:角膜缘神经丛、基底细胞层下神经丛和上皮细胞层内神经丛。角膜神经功能的损伤也可导致角膜上皮细胞功能的障碍。
准分子手术后,双眼角膜上皮大片缺损
分级治疗孙教授指出,角膜上皮损伤的治疗前,首先需要对损伤程度进行分级,以便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将上皮细胞功能障碍分为四级:
对于这类疾病,孙教授强调寻找并去除病因是治疗的关键之一。例如,大角度内斜视的患者,发生反复发作角膜上皮丝状剥脱,给予20%~40%自体血清、小牛血清提取物、湿房、绷带式接触镜治愈后,仍然容易复发,只有矫正了大角度内斜视后才能防止复发。
大角度内斜视患者,复发性丝状角膜炎
泪腺肿瘤术的患者,由于术中损伤了睫状神经节,术后发生了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停止抗病毒治疗,改用促进神经修复治疗,即给予自体血清及佩戴绷带镜2周后,上皮缺损全基本愈合,再用小牛血清提取物眼用眼胶,或无防腐剂玻璃酸钠维持治疗。
孙教授还强调,医源性因素在角膜上皮损伤中也应该避免,尤其是不合理的频繁或长期应用抗生素、抗病毒、糖皮质激素或眼表麻醉剂等眼液治疗。
小结
1.角膜上皮细胞功能障碍涉及到细胞的增生、移行、链接及粘附功能,同时与泪液、眼表黏蛋白和角膜神经功能均密切相关。临床上患者的病因实际可能涉及多种因素。
2.角膜上皮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上皮病变,实际上就是俗称的角膜上皮细胞长不上、长不好,长不牢的问题。在诊治过程中,首先需要溯本求源。
3.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按分级治疗原则,制订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孙旭光教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角膜病及感染性眼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
现任
中华眼科分会专家会员
亚洲干眼协会理事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会眼科分会泪液与眼表学组副组长
爱尔医疗集团角膜病研究所名誉所长
发表专业文章百余篇,主编出版专著部7部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国际眼科时讯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