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浙江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大会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眼科学新进展》学习班于年5月3~5日在享“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举行。本届大会由浙江省医师协会主办,由浙江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和浙江大医院眼科中心承办。
在大会召开之际,《国际眼科时讯》特邀本次大会主席姚克教授进行专访。姚教授首先介绍了白内障手术及人工晶状体(IOL)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并就白内障相关热点问题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前途光明、未来可期目前我国白内障手术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在医学界实际上属于一种比较成功的手术,但是为什么还是在不断地改进呢?姚教授认为,首先是因为白内障是全球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也是我国第一位致盲性眼病。在年,我国的白内障手术已经突破了万例,但也只是达到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首先,是药物的研发。尽管白内障手术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治疗方法,但是有研究已经发现了一种类似羊毛甾醇的药物,有可能可以作为一种药物治疗白内障。姚教授认为,如果这个药物能够成功或者完全阻断白内障的进展,这将是未来一个很大的亮点。浙江大学眼科中心也正在和清华大学合作,在药物的研发方面进行临床和科研工作。
其次,是人工晶状体(IOL)的研发。目前IOL已经达到了一种非常精准的程度,可满足患者个性化的需求,如矫正老视的IOL,在视远、视近、或者中距离看电脑等方面都要适合。目前已有双焦点、三焦点、区域折射型、散光矫正型等多种高端IOL,但仍存在一些缺点或不足,如眩光等,还值得探讨和改进。另一方面是IOL表面的改性。如把一些防止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装载在IOL上面,或将抗生素以IOL为载体直接植入到眼内。另外,已有研究发现,在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方面,金纳米的材料涂在IOL上可以产生一定的热度,可以促使晶状体的上皮细胞凋亡、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类似金纳米的一些纳米级的材料目前有很多种,所以,姚教授认为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潜力以解决后发性白内障的问题。还有3D打印的应用,是否能够用3D打印的方式,根据患者的个体化要求,个体化订制IOL,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此外,还有iPSC诱导生成晶状体的研究。
因此,姚教授认为,白内障手术未来的整个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常光明的、可以预见会有很大发展的学科。
日趋於新、精益求精现在白内障手术已经到了精准的屈光手术阶段,如果还停留在囊外手术水平的话,只是满足了一般的防盲需要、让患者看得见而已。而要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让患者看得清、看得好、看得舒服,眼科医师要做的是精细的、精准的白内障手术。
首先,是追求微创。白内障手术切口已由3mm发展到2mm甚至2mm以下的微切口。姚教授团队花了七年的时间,收集了全世界所有登记的白内障手术资料(已完成了一篇一百多页的论文),最后的统计结果认为微切口手术,无论散光还是手术损伤都要优于3mm的普通切口。因此,姚教授建议要把切口再进一步缩小,都改成微切口。
其次,在运用功能性IOL方面,要加强学习。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组发表了《我国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年)》,规范ToricIOL的应用使其起到更好的效果。年12月,白内障学组又开会讨论了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FLACS)的相关问题。FLACS类似半机器人,可以代替部分人工操作,尤其是在劈核和撕囊方面能起到替代作用的一种手术方式或技术,是安全的,可为高端IOL的植入创造更精准的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条件的话,这项技术也值得学习推广。
不要小看儿童白内障手术姚教授认为,不能把儿童白内障手术单纯地看作是一个成人眼球的缩小版。儿童白内障手术最大的问题,就是术后的炎症反应非常明显,这是第一大难点。还有继发性青光眼,这是儿童白内障手术常碰到的又一个难题。此外,眼球小、睑裂小、操作困难,也都是儿童白内障手术常遇到的问题。而由于儿童的眼球还在发育,IOL的选择又是一大难题。姚教授认为,作为眼科医师,对待儿童要比对待成人的眼球更加呵护、更加重视。虽然儿童的晶状体核很软、吸除比较容易,但是撕囊时却很容易破裂。因此,我们要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