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这一殊荣在连续7年授予两位科学家之后,今年仅授予一位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国产专家一号”,名字曾是绝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中国氢弹之父。
接受国家重任艰苦卓绝研制氢弹
89岁的于敏,一清早在孩子们的陪伴下出了门,他没有出过国,大半生都在做核物理研究。这一天,他是唯一的一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我喜欢理,兴趣是喜欢理的,那时候我还想着,是不是等到氢弹出来以后,我再回到理(理论研究)。后来具体的发展,就是在核武器研究里面,一直工作下来。
从北大物理系毕业后的于敏,在中国近代物理所从事理论研究。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成为新中国核弹家族亟待补充的一员。核大国技术封锁,无任何经验可循,于敏接手了氢弹研制的棘手任务。
在同事眼里,于敏比计算机还准,他洞察入微的能力对氢弹模型最终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测算,一个无可挑剔的运算结果出现了。而这三个月,也成为中国氢弹史上最著名的“百日会战”。年6月17日,我国成功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成为世界上研制出氢弹速度最快的国家。
预判形势加快二代核武研究步伐
在随后的第二代核武器研制中,于敏领导并在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突破中做出重大贡献;开创了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等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他和邓稼先在美国提出全面禁止核试验前十年,就预判到了这一国际形势,加快了我国二代核武器的研究步伐。
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如果不定型武器化,你掌握的只是一个方案,还不能够对敌人构成威慑。
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于敏为我国核试验部署,推动核武器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争取了最为宝贵的十年。
对家人的亏欠成心中遗憾
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核物理学家,于敏心中,时刻抱着对家人的亏欠。两年前,于敏的夫人突发心脏病去世,这也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她很喜欢旅游,但是她不放心我身体,她时间都花在我身上,我觉得很对不起她。报答平生未展眉,心里面总是要很难受的。
于敏的儿子于辛:我感觉我的父亲呢,就是很有爱,不光是爱国家,爱我母亲,也爱我们。
座右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在于敏的床头,我们能看到他摆放整齐的各类专业书籍和他最爱看的三国演义。虽然身体欠佳,但是读书依然是现在于敏最大的爱好。他最爱的历史人物是运筹帷幄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成为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我觉得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这个淡泊名利就是自己完全遵守科学的规律,科学的这个态度,这个不会物欲所惑,外面有什么物欲,不要被它所迷惑,不为权势所屈,这个上面有多大的压力,我觉得不科学,就不做。
此外,共有项成果分别获得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这“三大奖”。那么,这“三大奖”的获奖项目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又将如何惠及社会民生?一起来看一下。
项科技成果分获“三大奖”
在获奖的项科技成果中,46项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的突破,获自然科学奖;70项是在产品、工艺、系统等方面的发明成果,获得技术发明奖;还有项是提高行业水平和百姓生活的成果,被授予科技进步奖。据统计,这“三大奖”获奖数目与年基本持平,各奖项比例大体保持在15%、25%和60%。
医疗环保、信息领域成果突出
这些科技成果究竟能惠及哪些社会民生呢?通过对“三大奖”中项民用项目梳理发现,“三大奖”最突出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31)、能源化工(25)、医疗环保(45)和农林养殖(26)等领域,这四大领域的获奖项目占据了民用项目总数的半壁江山。
四项大气污染防治成果获奖
所有领域中,要数医疗环保领域获奖最多。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重型柴油车污染排放控制等4项成果获奖。
白内障等多种疾病医术突破
还有一些科技成果与老百姓的健康直接相关。针对甲型H1N1流感、缺损性心脏病、白内障、原发恶性骨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新成果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白内障复明手术体系,可将患者并发症比率降至1.95%以下,术后1周平均视力恢复到1.0。此外,肝脏、胆道和胰腺外科疾病也是我国的常见病,但手术操作复杂,创伤反应大。另一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成果,将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用于治疗肝胆胰疾病,达到了出血少,恢复快的效果。
医院主任医师刘荣:可以让病人的生存率提高,恢复时间缩短,费用也少一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