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总则》介绍判定依据门类划分条目划分等级划分晋级原则原有伤残及合并症的处理工伤事故、职业病的严重性与致残评级的关系判定依据对工伤致残者进行伤残劳动能力等级技术鉴定时,遵循统一的、科学的判定依据是保证工伤、职业病患者得到公平鉴定的前提。由于伤残种类错综复杂,不仅有躯体包括重要脏器的缺损和重要器官功能的损害,还有非躯体的损害,包括心理的和精神的障碍或损伤等。脱离具体对象来评定劳动能力的损失,难于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残情比较客观分级的主要依据,应包括:器官缺损、功能障碍、医疗依赖和护理依赖的程度,适当考虑一些特殊残情造成的心理障碍或生活质量的损失,综合分析评价。对职业病的评残,应与职业病的分级诊断有一致性。
(一)器官损伤是工伤造成的直接后果,包括器官的缺失、缺损和损伤畸形,(例如:一侧肾切除、颅骨缺损以及骨折畸形愈合),即使无功能障碍,亦属致残。职业病不一定有器官缺损。
(二)功能障碍工伤后功能障碍的程度与器官缺损的部位及严重程度有关,职业病所致的器官功能障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对功能障碍的判定,应以评定伤残等级技术鉴定时的医疗检查结果为依据,根据评残对象逐个确定。为判定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及性质,本标准对各门类工伤、职业病致残分级判定基准做出了规定,或以规范性附录作为判定基准的补充,对各类残情的分级判定提出了界定标准,其中判定基准46项,判定基准的补充14项。
(三)医疗依赖指工伤致残于评定伤残等级技术鉴定后仍不能脱离治疗者。医疗依赖的判定分为一般依赖和特殊依赖。分级如下:1、特殊医疗依赖是指工伤致残后必须终身接受特殊药物、特殊医疗设备或装置进行治疗者。如血液透析、人工呼吸机以及免疫抑制剂等的治疗。2、一般医疗依赖是指工伤致残后仍需接受长期或终身药物治疗者。如降压药、降糖药、抗凝剂以及抗癫痫药治疗等。
(四)护理依赖指工伤致残者因生活不能自理,需依赖他人护理者。护理依赖程度主要根据生活自理能力做出判断。生活自理范围主要包括:a)进食;b)翻身;c)大、小便;d)穿衣、洗漱;e)自主行动等五项。这里所指护理依赖是上述自理范围中的任何一项即进食、翻身、大小便、穿衣洗漱以及自主行动不具有完全自主能力,需依赖他人者。
护理依赖分为三级:1、完全护理依赖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上述五项均需护理者。2、大部分护理依赖指生活大部不能自理,上述五项中三项需要护理者。3、部分护理依赖指部分生活不能自理,上述五项中一项需要护理者。
(五)心理障碍一些特殊残情,在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基础上虽不造成医疗依赖,但却导致心理障碍或减损伤残者的生活质量,如青年妇女面部烧伤后疤痕毁容者,或因****外伤后缺损失去性生活者等。在评定伤残等级时,应适当考虑这些后果。
二、门类划分按照临床医学分科和各学科间相互关联的原则,本标准对残情的判定划分为五个门类。1、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门。2、骨科、整形外科、烧伤科门。3、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门。4普外科、胸外科、泌尿生殖科门。5、职业病内科门。
分类说明:1、体现了临床学科的特点;·2、注重各个疾病或症候群在标准中的整体归类。在使用本标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骨科分类条款重点在骨与关节损伤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障碍的基准划分,而神经损伤如骨髓损伤所致运动与感觉功能障碍的评定应参见神经科。(2)脏器损伤所致功能障碍(如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的伤残所涉及的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血液等的功能障碍)均参见职业病内科。(3)耳鼻喉、眼科毁容评残归类于面部毁容。(4)脑神经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参见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评残;眼肌损伤与相关脑神经功能障碍统一协调评级,参见眼科评残。(5)涉及普外、泌尿、烧伤、神经科等伤残所致的尿、便障碍,归类于普外科。(6)职业病内科根据卫生部、劳动保障部文件卫法监〔〕号文“关于印发《职业病目录》的通知”,新颁布的职业病目录有10大类种,分别为尘肺(13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职业中毒(56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和其他职业病(5种)。以上目录职业病都有卫生部发布的国家诊断标准。
职业病内科评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所患职业病在评残鉴定时留有躯体形态学损伤改变的,如手臂震动病、减压性骨坏死、工业性氟病、牙酸蚀病、磷中毒和尘肺等,根据职业病诊断标准作出诊断后,分别套入本标准;另一类为中毒性等有关职业病,经治疗后在评残时仍留有功能障碍者,这一类疾病评残鉴定时按功能障碍评残,不与疾病诊断评残。职业性中毒性周围神经损伤参见神经科。
三、条目划分本标准按照上述五个门类,以附录B(规范性附录)表B1~B5及1~10级分级系列,根据伤残的类别和残情的程度划分伤残条目,共列出残情条。
条目划分有几种形式:1、涵盖全部十个级别的;2、覆盖部分级别的,如分轻、中、重或完全性的、部分性的;3、或以器官或组织损伤(或切除)的比例的大小来确定条目与级别划分的。不涵盖全部十个级别的,其条目划分原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根据劳动能力丧失程度(即完全、大部分、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二是根据同一学科疾病间的相互平衡;三是根据分科疾病间的整体平衡。
四、等级划分根据条目划分原则,以及工伤致残程度,综合考虑各门类间的平衡,将残情级别分为1~10级。最重为第1级,最轻为第10级。对本标准未列载的个别伤残情况,可根据上述原则和本标准制定的分级原则,参照本标准中相应等级进行评定。
五、晋级原则当被鉴定者同一器官或系统或一个以上器官不同部位同时受到损伤,应先完成对单项伤残程度的鉴定。若有两项以上或多项残情的,如果伤残等级不同,以重者定级;两项及以上等级相同,最多晋升一级。
例1:某患者经单项残情鉴定,其中残情4级1项,6级1项,7级1项,根据以上原则,该患者可确定为残情4级。例2:某患者经单项残情鉴定,其中残情4级1项,残情5级2项,根据以上原则,在2项5级残情晋升一级后,出现2项4级残情,该患者仍只能定为残情4级,不能晋升为残情3级。
六、对原有伤残及合并症的处理在工伤致残劳动能力技术鉴定过程中,遇到被鉴定者受损害器官或组织原有伤残或疾病,或工伤及职业病后发生的合并症,本标准规定以鉴定时实际的致残结局为依据。所谓实际致残结局是指:若为单个器官或系统损伤,本次鉴定时应包括在发生工伤前已经存在的残情(包括原有疾病致功能的障碍或原有工伤所致的残情);若为双器官如双眼、四肢、肾脏的损伤,本次鉴定时应同时对另一侧的残情或功能(无论是否工伤引起)进行鉴定,并作为伤残等级评定的依据。
七、工伤事故、职业病的严重性与致残评级的关系工伤事故的严重性、职业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工伤、职业病致残程度不呈平行关系。工伤或职业病是否致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是一起严重的工伤事故(或中毒事故),只要处理及时,也可完全恢复痊愈而不留后遗症或者仅留有轻微的残疾,但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即使是一起较轻微的工伤事故,也可能导致较重的残疾。
例如,某企业或工厂发生一起严重工伤事故,有职工发生多处肋骨骨折或四肢骨折,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康复,骨折愈合,功能恢复正常,评定残情级别可能很低,出现“严重的工伤事故,低级别的致残等级”;又如,某企业职工因吸入泄漏的化学物质而发生严重急性中毒,因抢救及时,患者很快脱离危险并康复痊愈,未遗留任何并发症或因急性中毒所致的器官功能障碍,这种情况往往不能评残。标准分级原则工伤及职业病所致残情种类繁多,错综复杂。如何对残情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确定分级原则或级别划分综合判定依据是非常重要的。本标准在全面、综合分析各国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的评残分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充分考虑我国工伤保险法规的要求以及现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以“器官缺损、功能障碍、医疗依赖和护理依赖”为判断依据的综合判定分级原则。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分级原则表级别划分依据一级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完全或大部分护理依赖。二级器官严重缺损或畸形,有严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大部分护理依赖。三级器官严重缺损或畸形,有严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部分护理依赖。四级器官严重缺损或畸形,有严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部分护理依赖或无护理依赖。五级器官大部缺损或明显畸形,有较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护理依赖。六级器官大部缺损或明显畸形,有中等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护理依赖。七级器官大部分缺损或畸形,有轻度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护理依赖。八级器官部分缺损,形态异常,轻度功能障碍,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护理依赖。九级器官部分缺损,形态异常,轻度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或者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护理依赖。十级器官部分缺损,形态异常,无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或者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护理依赖。分级要点综合判定(综合平衡惯例)级间判定体现了由重到轻,充分反映了各种残疾评残的要求同时体现和满足了工伤致残技术鉴定与劳动能力鉴定的管理要求一级—四级伤残者都有器官缺损或严重缺损、严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护理依赖;五级—六级伤残者有器官的大部分缺损、中度至较重度的功能障碍,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护理依赖;七级—十级伤残者仅有器官部分缺损、轻度功能障碍或无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或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护理依赖以上分级原则与《工伤保险条例》对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的划分基本保持一致,即1-4级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5-6级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10级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分级原则划分的意义与目的1、分级原则的制定为工伤残情判断确定了基本定性原则,使我们明确了什么样的残情或者说哪些残情需要评残,即残情首先应源于工伤或职业病;2、应是在停工留薪期满进行伤残等级技术鉴定时,伤残者的器官缺损未能修复、功能障碍未能恢复和/或难以脱离医疗和护理的残情(评残的基础与前提)。3、基于上述分级原则,本标准共列入各类残情种,在评残实践操作中,应根据本标准分级对应相应级别。当根据本标准分级不能对应相应级别时,分级原则可作为级别判定的依据.几点说明与注意事项(一)护理依赖应根据伤残者个体情况逐个确定。一般来讲,伤残等级愈高,则伤残程度愈重,依赖护理的程度就愈大,但并不等于伤残等级1-4级者,就必须享受完全护理依赖或大部分护理依赖,应针对具体伤残个体对象而逐个判断。例如,“双眼无光感或有光感但光定位不准者”应判定为伤残等级1级,显然,双目失明者在自主行动方面受到限制,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但在其他方面所受影响相对较少,按照护理依赖分级,本案例只可享受部分或大部分护理依赖,而不能享受完全护理依赖。(二)工伤评残中,当根据本标准所列各类残情(种)不能对应相应等级时,应根据分级原则,参照相应学科残情等级,针对具体个体进行判定。(三)本标准与原标准GB/T—相比较,主要在医疗依赖方面做了一些调整,一是制定了医疗依赖的分级判定依据,分为特殊医疗依赖和一般医疗依赖,在分级原则中作了相应调整,二是对8-10级中的“有医疗依赖、无医疗依赖”分别调整为“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医疗依赖或者存在一般医疗依赖”,这对于已经医疗终结并已做出伤残等级技术鉴定、但对伤残部位的残情仍需要进行医疗的患者,从技术规范上给与了支持,避免和减少了由于针对伤残部位的一般医疗费用支付不清所引发的矛盾。眼科疾病判定基准眼伤残的鉴定主要包括:(1)眼睑、眼球、眼眶和/或视神经等眼组织的解剖结构的器质性损伤或破坏程度的鉴定;(2)眼组织功能损伤程度的鉴定(3)视功能(视敏锐度、视野和立体视觉)障碍程度的鉴定。重点:视功能损伤、伪盲的鉴定、视力减弱补偿率的计算和无晶状体眼的评价。
判定原则(一)视功能损伤或障碍(1)视力的评定:视力检查按GB33标准执行。视力记录可采用5分纪录(对数视力表)或小数记录两种方式;盲及低视力分级参照残疾人分级标准。(2)周边视野的评定视野检查的要求对视标颜色、视标大小、检查距离和视野检查时的背景亮度等作出了规定;并根据8条子午线实测视野的平均值计算实测视野有效值。视野有效值计算公式:八条子午线实测视野值实测视野有效值(%)=视力残疾判定依据盲及低视力分级标准:表2盲及低视力分级类别级别最佳矫正视力盲一级盲<0.02~无光感,或视野半径<50二级盲<0.05~0.02,或视野半径<低视力一级低视力<0.1~0.05二级低视力<0.3~0.1
“一级”划线的最低线为双眼无光感或仅有光感但光定位不准确;“二级”等于“盲”标准的一级盲;“三级”等于或相等于二级盲;“四级”相当于一级低视力;“五”级相当于二级低视力;“六-十级”则分别相当于视力障碍的0.2-0.8。
视力减弱补偿率(视力损伤百分计算办法)视力减弱补偿率(表A1)是眼科致残评级依据之一。从表A1中提示,双眼视力等于0.8,其补偿率为0,而当一眼视力<0.05,另一眼视力等于0.05时,其补偿率为百分之一百;双眼1/20(0.05),补偿率为98%;双眼0.1,补偿率为20%;双眼0.2,补偿率为47,余可类推。
(二)支配眼外肌的脑神经损伤包括第Ⅲ、Ⅳ、Ⅵ脑神经。第Ⅲ对脑神经支配的眼肌有: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以及提上睑肌等五个眼外肌,此外,还有两个眼内肌,即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第Ⅳ对脑神经主要支配对侧眼球的上斜肌的运动;而第Ⅵ对脑神经主要支配同侧眼外直肌的运动。鉴于以上三对脑神经所支配眼外肌影响眼球运动程度的不同,综合考虑与平衡,将第Ⅲ对脑神经麻痹或损伤定为标准五级,第Ⅳ、Ⅵ脑神经麻痹或损伤定为六级。
(三)支配眼球感觉反射的脑神经损伤第Ⅴ对脑神经即三叉神经,其眼支(第一支)是眼角膜反射的传入神经,同时是支配上眼睑的感觉神经;其上颌支(第二支)是支配下眼睑的感觉神经。当该对脑神经麻痹或损伤,可引起角膜反射减退及上下眼睑感觉障碍,定为标准九级。
(四)双眼和单眼外伤性青光眼术后,需用药物维持眼压者,分别定为第五级和第七级,而眼压控制正常者,则定为第九级。
(五)其他一侧或双侧眼睑有明显缺损或睑外翻定为第8级,行成型术矫正者定为十级;上睑下垂盖及瞳孔1/3者定为第八级,行成型术矫正者定为第十级;睑球粘连影响眼球转动者定为第八级,行成型术矫正者定为第十级;眶壁骨折致眼球内陷,两眼球突出度相差>2mm,或错位变形影响外观者定为第九级;职业性白内障、眶内、球内异物等定为第十级。鉴定说明1、无晶状体眼的视觉损伤程度评价因工伤或职业病导致眼晶状体摘除,除了导致视力障碍外,还分别影响到患者的视野及立体视觉功能。因此,无晶状体眼中心视力(矫正后)的有效值低于正常晶状体眼。
无晶状体眼中心视力有效值计算:根据无晶体眼的只数和无晶状体眼分别进行视力最佳矫正(包括戴眼镜或接触镜和植入人工晶状体)后,与正常晶体眼,依视力递减受损程度百分比进行比较,确定无晶状体眼视觉障碍的程度。在开展评残鉴定时,应在确定无晶状体眼中心视力的实际有效值之后,分别套入本标准的实际级别。无晶状体眼视觉损伤程度评价参考表视力无晶状体眼中心视力有效值百分比晶状体眼单眼无晶状体双眼无晶状体1.250751.050750.........—.——
2、伪盲鉴定(1)单眼全盲:a)视野检查法在不遮盖眼的情况下,检查健眼的视野,鼻侧视野>60°者,可疑为伪盲。b)加镜检查法将准备好的试镜架上之好眼前放一个+6.00屈光度的球镜片,在所谓盲眼前放上一个+0.25屈光度的球镜片,戴在患者眼前以后,如果仍能看清5m处的远距离视力表时,即为伪盲。或嘱患者两眼注视眼前一点,将一个6三棱镜度的三棱镜放于所谓盲眼之前,不拘底向外或向内,注意该眼球必向内或向外转动,以避免发生复视。(2)单眼视力减退a)加镜检查法先记录两眼单独视力,然后将平面镜或不影响视力的低度球镜片放于所谓患眼之前,并将一个+12.00屈光度凸球镜片同时放于好眼之前,再检查两眼同时看的视力,如果所得的视力较所谓患眼的单独视力更好时,则可证明患眼为伪装视力减退。b)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法视觉诱发电位等的检查可作为临床鉴定伪盲的主要手段。如一眼有或无光感,另眼眼组织无器质性病变,并经视觉诱发电位及多焦视网膜电流图检查结果正常者,应考虑另眼为伪盲眼。VEP表示视网膜受闪光或图形刺激后,在枕后皮质区域通过头皮电极记录到的反应。正常VEP的波形与刺激的条件及受检者的状况密切有关。按刺激形式可分为闪光视诱发电位(FVEP)和图形视诱发电位(PVEP)。从枕叶头皮记录到的VEP主要代表视野中央6~的电活动,在枕外粗隆上1.5~2.0cm所记录到的VEP,主要反映黄斑部的功能。3、非工伤致残眼(原有伤残及合并症)的处理参照《标准》的规定执行,即“如受工伤损害的器官原有伤残和疾病史,或工伤及职业病后出现合并症其致残等级的评定,以国家社会保险法规规定的停工留薪期满时本次实际的致残结局为依据”。所谓实际致残结局是指:若为单个器官或系统损伤,本次鉴定时应包括在发生工伤前已经存在的残情(包括原有疾病致功能的损伤或原有工伤所致的残情);若为双器官如双眼、四肢、肾脏的损伤,本次鉴定时应同时对另一侧的残情或功能(无论是否工伤引起)进行鉴定,并作为伤残等级评定的依据。4、职业眼病评残职业眼病的诊断可分别参见: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GBZ35-);三硝基甲苯(TNT)白内障诊断标准(GBZ45-);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GBZ95-);三硝基甲苯(TNT)中毒诊断标准(GBZ69-);电光性眼炎诊断标准(GBZ9-);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4-)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GBZ54-)。5、职业性及外伤性白内障视力障碍评残鉴定(1)视力障碍程度较本标准所规定之级别重者(即视力低于标准9级和10级之0.5-0.8),则按视力减退情况分别套入不同级别。(2)白内障术后评残办法参见无晶状体眼评残处理。如果术前已经评残者,术后应根据矫正视力情况,并参照标准A9无晶状体眼视觉损伤程度评价重新评级。(3)外伤性白内障未做手术者根据中央视力定级;(4)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谓人工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根据中央视力定级。(5)白内障摘除未能植入人工晶状体者,谓无晶状体眼,根据其矫正视力并参见无晶状体眼视觉损伤评价的要求定级。6、中心视野缺损目前尚无客观的计量办法,评残时可根据视力受损程度确定其相应级别。7、中央视力及视野(周边视力)的改变,均须有相应的眼组织器质性改变来解释,如不能解释则要根据视觉诱发电位及多焦视网膜电流图检查结果定级。8、泪器损伤指泪道(包括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等)及泪腺的损伤。9、有明确的外眼或内眼组织结构的破坏,而视功能检查好于本标准第十级(即双眼视力≤0.8)者,可视为十级。10、本标准没有对光觉障碍(暗适应)作出规定,如果临床上确有因工或职业病所致明显暗适应功能减退者,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判定。11、一眼受伤后健眼发生交感性眼炎者无论伤后何时都可以申请定级。12、睑球粘连严重、同时有角膜损伤者按中央视力定级。13、本标准只适用于职工工伤与职业病所致眼损伤的致残程度鉴定之用。夜盲、色盲、立体盲等不适用本标准。
白癜风怎么治疗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