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Khodadoust首次报告了角膜内皮炎,此后这一疾病才逐渐进入眼科医生的视野并得到重视。近年来研究证实,角膜内皮炎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手术创伤、眼部外伤等可激活病毒,引起感染。而在国内外的文献报道中,白内障手术很少发现角膜内皮炎的发生,那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来自温州医医院的陈蔚教授团队近期在InvestigativeOphthalmologyVisualScience(IF:3.)上发表了一项基于大样本病例的回顾性研究,首次把目光聚焦于白内障手术并发的角膜内皮炎。
大样本揭示角膜内皮炎
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陈蔚教授团队回顾了年1月至年12月行白内障手术的眼,根据随访记录发现白内障术后有59眼(0.28%)发生角膜内皮炎。从白内障手术到第一次内皮炎诊断电脑记录平均时间为24天,其中76.27%的病例在术后30天内。由于患者发病到来院就诊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因此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的实际发病时间更短,一般都是在术后两周左右发病。患者多因术后出现视物模糊伴异物感或刺痛就诊。部分病例较为隐蔽,表现为轻度的角膜水肿及后弹力层皱褶,仔细观察可发现角膜内皮面的角膜后沉淀物(KP)。另一部分病例表现为全角膜弥漫水肿,或伴上皮层部分缺失。
图1.两种角膜内皮炎的表现(图片来源:InvestigativeOphthalmologyVisualScience)
作者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统计发现,糖尿病和高龄是白内障术后并发角膜内皮炎的两大危险因素(见表1)。
表1.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统计分析不同因素对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的影响
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治疗误区由于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发病率较低,发病早期临床表现隐蔽,往往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另一方面,该疾病不恰当的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治疗误区体现在:
病毒感染是角膜内皮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度激素治疗可能适得其反加重病情。临床上,对于内皮炎早期出现的轻度水肿及后弹力层皱褶,部分医生可能会加大局部激素的用量,等到出现基质炎症时才意识到是病毒感染。
后期认为是病毒性角膜炎时则加用大量抗病毒药物眼药水或者其他含防腐剂的眼药水,若此时再停用局部激素治疗,可能出现药物毒性角膜炎甚至严重前房反应。
因此,精准的诊断和正确有效的药物是治疗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的关键。在白内障术后早期,原本透明的角膜出现轻度水肿及后弹力层皱褶,需仔细观察内皮面有无KP,以及有无前房反应。尤其是高龄或糖尿病患者,需高度警惕。内皮炎诊断明确后,应在全身足量有效抗病毒前提下联合使用局部强效激素,病情严重者需静脉滴注阿昔洛韦针及地塞米松针治疗。由于内皮炎致病病毒种类的多样性,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治疗全身治疗1周无明显好转者,需改用更昔洛韦胶囊治疗。本研究没有基于泪液或者房水的PCR进行病毒学检测是个缺陷,但是基于临床病变特征的诊断和疗效判断可能医院的医师。
总结陈蔚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聚焦于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这一易被忽视的疾病,基于大样本数据发现白内障术后内皮炎发病率为0.28%,而糖尿病和高龄是其危险因素。虽然发病率低,但应强调其诊断与治疗的精准性。
专家简介陈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温州医医院院长助理,角膜病中心主任。第九、十、十一届中华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委员,浙江省眼科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亚洲角膜病学会理事,亚洲干眼学会创始理事,中华眼视光和视觉科学杂志编委,亚太眼科学杂志编委。入选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
在国际上独创了闭合式穿透性移植术以及闭合穿透白内障三联手术,首次提出应用注射用水和钝性分离的手法湿剥深板层移植技术,在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大气泡和手法湿剥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在国内倡导保留后弹力层前膜的手术理念,并创新性提出大气泡DALK术中气泡分为四型及相应的手术策略。深板层角膜移植的相关系列研究入选了我国近五年角膜病“十大研究进展”。在国内开展第一例后弹力层前膜内皮移植手术(PDAEK),医院开展了第一例特许进口的波士顿人工角膜移植手术,是国内每年开展角膜移植手术最多的医师之一,是国内20医院的角膜移植会诊手术专家,已开展角膜移植手术余例。拥有两项生物人工角膜发明专利,并牵头完成了生物人工角膜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资助五项,包括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发表SCI第一或通讯作者文章32篇,包括眼科基础类Top期刊IOVS8篇,是国际上权威眼科杂志IOVS、BJO、JCRS、Cornea等10个期刊的审稿人,受WOC、ASCRS、ACS、APAO等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演讲十八次。举办精英强化角膜移植培训班7期,全国角膜继续教育培训项目15次,培训学员余人。
参考文献:
新版置顶方法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