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后天性白内障治疗专科医院 >> 后天性白内障常识 >> 谈谈曾经辉煌的中医手术

谈谈曾经辉煌的中医手术

 

作为一名青年中医师,笔者自踏入中医的大门以来,耳边的质疑从来没有断过。当年报考中医专业,家里所有人都不同意笔者报考中医临床专业,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特地从远方打电话来,专门教育笔者:“中医不好,除了开开中药还能做什么?出去找工作,医院里根本没人要的!”当本科快结束之时,又面临着研究生方向的选择,笔者最后选择了中医外科,结果面临的依然是质疑:“为什么不选中医内科!中医怎么能做手术!”

听到这里,热爱中医的看官都会觉得痛心,但又觉得“很有道理”吧。正如鲁迅在《朝花夕拾·父亲的病》当中提到的:“中医长于内科,西医长于外科。”这个观念已经占据中国人的内心一百多年了。

但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要坚决地说“不”!中医不仅很早就有了外科手术,而且也做得非常好!并且,就当时而言,中医手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在这里笔者打算介绍一些中医的外科手术,为各位看官开开眼界。

一、史上最早的手术——开颅手术

图为山东省大汶口文化遗址当中发掘出来的年前的原始人颅骨。图中的缺口位于顶骨接近枕骨处,为大小约31*25mm的椭圆形缺损,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弧状。可见接受手术的人在术后长期存活,为骨组织修复的结果,是我国开颅手术历史上最早的成功案例。手术目的可能是为了引流颅内容物,缓解颅内高压状态。在后世,亦有华佗欲为曹操行开颅手术的典故。虽然手术最终因曹操的不信任没能实行,但可见到了汉代末期,开颅技术已开始脱离人体试验的阶段,逐渐走向成熟,甚至到了可尝试在“国家领导人”头上行手术的程度。

二、最早的开腹手术——肠吻合术(附缝合技术)

到了隋朝,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了比较精细的手术,如肠吻合术。该术式首载于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金创肠断候》“夫金疮肠断者,视病深浅,各有死生。肠一头见者,不可连也。若腹痛短气,不得饮食者,大肠一日半死,小肠三日死。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纳)之。肠但出不断者,当作大麦粥,取其汁,持洗肠,以水渍内之。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常服钱屑散。

这段文字描述了因为外伤导致的肠断裂的肠吻合术手术治疗,同时还记载了术后的护理方法,以及术后的预后判断。同时,要行肠吻合术,缝合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本书《金创成痈肿候》记载:“凡始缝其疮,名有纵横,鸡舌隔角,横不想当,缝亦有法,当次阴阳,上下逆顺,急缓向望。”这种缝合法类似于现代医学的“8字缝合法”。

三、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手术复位法

骨伤科可谓是中医外科中仅存的一颗硕果。说到中医骨伤科,一般人都会想到正骨、推拿、夹板等非创伤性的治疗手段。但是,在极端情况下,中医师是不得不在有创条件下为病人做手术的。这里介绍最早记载的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手术,载于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金创病诸候》:“夫金疮始伤之时,半伤其筋,荣卫不通,其疮虽愈合,后仍令痹不仁也。若被疮截断诸解、身躯、肘中,及腕、膝、髀若踝际,亦可连续,须急及热,其血气未寒,即去碎骨便更缝连,其愈后直不屈伸。若碎骨不去,令人痛烦,脓血不绝。不绝者,不得安。”这是中医手术治疗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案例。详细描述了首先去掉碎骨,复位,最后缝合创口的手术过程。其中自然是涉及到了缝合法的运用。

四、中医耳鼻喉科手术——以世界上最早的鼻息肉摘除术为例

上文介绍了较大的创伤性中医外科手术。同时,中医同样有微创手术。例如耳鼻喉科手术,本身就具有精密性,要求术式必须是微创的。鼻息肉,又名鼻痔。最早的鼻息肉手术文献记载于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鼻息肉摘除手术。具体操作如下:“取鼻痔秘法:先用回香草散连吹二次,次用细铜箸二根,箸头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二箸相离五分许,以二箸头直入鼻痔根上,将箸线绞紧,向下一拔,其痔自然脱落,置水中观其大小。预用胎发烧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内,其血自止。戒口不发。”回香草散,由茴香草、高良姜调和而成,现代药理实验可延长热板法测定的痛觉反应时间,证明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而“胎发烧灰”,即血余炭,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这段文字包含了术前麻醉和术后止血的方法,表示到了明代,该术式已经成熟,同时我们可以认识到,最早的鼻息肉手术比成书时间(年)更早

五、中医最著名的眼科手术——晶状体针拨术

眼科手术同样属于微创手术一类。我国东汉末年被誉为神医华佗曾为婴儿时期的魏国大将军司马师做目瘤切割术,术后恢复良好,直到47年后才复发逝世。明代眼科学家傅仁宇称“针拨之针”肇始于华佗。这里提到的“针拨之针”,就是指我国历史悠久的晶状体针拨术了。南北朝期间,史书已多处记载金针拨白内障手术后复明的轶事。随着政治稳定,与国外交流的日益增多,特别是被后世称作龙树菩萨的古印度高僧,兼擅医学,其技术随佛教传入我国,经过我国医学家的吸纳、融合、创新,著成第一部眼科专著,托名《龙树眼论》,在历代辗转抄录过程中,形成明万历年间的《秘传眼科龙木论》,流传至今。本书不仅系统介绍了各类眼病的病因、病机,尤其详细介绍了晶状体针拨术术式,包括手术指征、围术期管理方法、手术进针部位、不同形态内障的术式选择等。该术式通过切断睫状体,将浑浊的晶状体拨到玻璃体内,达到恢复视觉质量的目的。

提到眼科手术,就不得不提到我们当代的国医大师——唐由之老先生。当年毛主席罹患白内障,需要手术治疗。当时有唐由之先生的中医眼科团队,还有一拨西医眼科团队为毛主席设计手术方案。最后经保健组的研讨,还是选择了唐由之的手术方案,行改良的“晶状体针拨套出术”,术后成功复明。

六、除此之外,尚有更多外科操作:

人工呼吸法及胸外按压法——首载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导尿术——首载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详细介绍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鼻饲术——首载于宋金时代《圣济总录》。

腹腔穿刺(放腹水)术——首载于《灵枢·四时气》。

内腔镜钳取异物术——首载于金·张从正《儒门事亲》。

喉外科分层缝合术——首载于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写在最后:

笔者写下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吹捧中医外科,也不是为了否定现代外科的成就。我们依然需要认识到中医外科在近代走向没落的现实,并反思该现象的成因。这与中医外科只能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教育模式有关系,也与明清时期的中医不重视人体解剖学(形态学)的系统研究有关。即便间或有一些解剖学著作,如《医林改错》、《欧希范五脏图》,然而其书所载错误甚多,意义不大。虽然“解剖”一词出自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夫八尺之士……可解剖而视之”,但到了清朝以后,中医在人体解剖学的认识上的差距与西方逐渐拉大也确是事实。

事实上笔者认为,在工业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极大发展,加上显微镜技术下微生物的发现、无菌意识的建立,对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当下,我们的手术刀更锋利,麻醉技术更发达,无菌环境更容易建立,影像检查手段更方便,实验室检查更全面,显微技术更精密,内镜技术更直观,可以说工业技术的发展给外科技术带来了莫大的革新。

以前文介绍的眼科手术为例。起先的“晶状体针拨术”虽然可去除混浊的晶状体对视野的遮挡,达到复明目的,但晶状体残留在玻璃体内,过成熟后晶状体溶解,可诱发青风内障(即闭角型青光眼),数年后仍会失明,因此只适合为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手术。到了当代,国医大师唐由之先生改良了术式,将混浊晶状体套出眼外,消除了并发青风内障的危险性,但术后眼睛屈光不正仍然未能矫正,视力不能恢复。直到人工晶状体的发明和推广,患者才能在术后恢复视力,是眼科手术的一大革命。同时,随着飞秒激光和超声技术的普及,新的术式被陆续开发,如“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飞秒激光辅助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更是极大减小了手术创伤。可见,现代工程学技术的发展,对外科手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场伟大的革命。

有人说手术是西医的。但是,只要大家对人体解剖的认识和手术术式的选择原则都是一致的,外科手术何必分中西?何况,手术步骤不外乎围术期管理(包括术前准备和术后调养)、麻醉、手术、缝合、术中术后抗感染。中西医外科手术有什么本质区别?仔细想想,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凭什么认为,中医师就不能做手术?

见证之旅:

笔者去年曾组团下乡采访过嵊州的一位中医外科老医师,尤擅中医喉科手术。他目前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和他握手,能够感觉到他的力量不输于年轻人。他见到年轻后辈非常开心,主动与笔者一列分享行医的经验心得,他的谈吐、医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这也说明了,中医外科依然是有生命力的,依然在我们的基层守护着老百姓的健康。

我们作为中国人,需要对中国的历史有所了解。笔者也希望各位看官在阅读过这篇文章以后,面对外界对中医的质疑,能够挺起胸脯教育对方:中医不仅有外科,而且很厉害!有很多外科操作不是西医带进来的,而是中医首创的!

长按下图识别







































银川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不错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xd.com/wadzz/2078.html

当前时间: